
《有的人》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的人》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的人》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有的人》是第四单元比较与探究中的一首自读诗歌。
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与时代政治环境、社会文化思潮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诗歌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在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对比写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理解诗中所含的深刻哲理,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将教学重点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是理解对比写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习《有的人》以前,初一学生已经接触并学习过诗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较充分的认识,能在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前提下,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感情。
二、说教法
我在教学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来选择教学方法。
朗读法: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同时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法
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学法:
从学生学习活动来说,这节课是两个板块:
一是朗读感悟,培养朗读能力,更多关注基础薄弱羞于启齿的学生,落实本课最基础的目标。
二是讨论交流法,通过语言分析、信息整合,达成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隐性目标。
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听说读写”为训练主线,学生通过朗读、合作、探究、练一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中练,练习中巩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导语的教学设计贴近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课题。】
(二)我知道作者
【设计意图:简单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以及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为品读诗歌,为理解诗意做准备。】
(三)我会读——感知诗歌内容
【设计意图:听录音,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整体内容及感情色彩,让学生能畅所欲言,多角度评价和了解朗读的技巧;《语文课程标准》中大力倡导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回顾鲁迅生平则是为了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在解读诗意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本诗中运用对比手法的目的以及对比的作用。】
(五)练一练
【设计意图:针对上一教学环节的检查和回顾,练一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中练,练习中巩固。】
(六)小结
【设计意图:教师对整堂教学的一个总结,学生学习本诗的启示对自我人生价值观的评价。】
(七)作业:背诵本诗。
【设计意图:熟读背诵既可以巩固字词、加深理解课文、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的发展,又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方法,也是训练学生记忆力的重要方法。】
《有的人》说课稿2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八下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在内容编排上此单元属于人生体验类,选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生活经历的体验,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道理,诗中提炼了两个具有高度概括的形象,颂扬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xxx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朗读及对比手法的运用是重点,化抽象的思维转为形象的表述是难点.
学情分析
学习《有的人》以前,八年级学生已经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学期学习过诗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相对充分的认识,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试着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感情,但如何深入诗歌,走进作者,对他们来说就有些困难.
目标定位
知识能力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3,展开想象,训练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走进课文及作者.
2,在引导及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深入诗歌,领会哲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两种人的对比,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
课文音频及多媒体课件.
教法运用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来选择教学方法:
朗读法: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这是重点之一,又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点拨诱导法: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内容.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2分钟)
(二)指导朗读,初识文本(15分钟,教师点拨引导3分钟))
(三)探究发现,走进文本(13分钟,其中教师点拨引导3分钟)
(四)形象描绘,走进生活
(8分钟,教师引导2分钟)
(五)自我小结,提升认识(2分钟)
(六)背诵全诗,积累名句(5分钟)
(一)情境导入(2分钟):
1,激情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是中国文化的一 ……此处隐藏9149个字……。
我以为,总体说,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适当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朗读、感悟、点评。其中朗读尤其重要。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之魂。诗歌教学更应通过美读、吟咏、背诵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琢磨、想象、理解。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为作者之悲而悲,为作者之乐而乐。通过诵读使诗歌的精华积淀和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激情冲动,进入一种亢奋,旺健的前进式的精神状态中。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往往可以凭借各种朗读方式(独诵、齐诵、领诵、合诵、分角色朗诵)让学生去会悟。只有师生深切了解诗歌的内容,并被诗人的感情所激励时,才能带着真情实感去朗读。倘若又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那就有助于在学生面前再现诗歌中的形象,使学生顿悟开窍,受到感染和熏陶。
新课标提倡: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视学生为“物”,用冷峻无情的语言之刀,肢解学生赖以学习的基本材料——课文,有心无意地奉送知识给学生,听凭其自然“悟得”,而应该以满腔的热情与爱心,以饱含激情的语言之火,燃起他们学习的强烈欲望,引导他们去探求并获取知识,育成能力,并付诸实践。
教研室曾对200节公开课做了一个统计调查:出示表格
因此,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学生的读,在时间上予以保证,从方法上给予指导,由实践中获得体验。目前南师大附属中学就提出,语文课上保证读书时间为一堂课的60%
我们没有必要这么机械,但诗歌教学中的朗读感悟显然为重中之重。我首先就决定这堂课以朗读感悟为主,并且应该保证50%的课堂时间用以朗读。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目标制定为: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诗的哲理内涵和作者的感情。并进行简单的比较阅读。
1、教学重点为:对比的写法。2、诗中的哲理性议论。
三、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导入:
本来设计以介绍作者导入,后来觉得略嫌平淡。恐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临时改为郁达夫写的《悼鲁迅》导入。并故意不说出哀悼的是什么人。“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他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他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他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他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然后提问:悼念的伟人是谁?这个问题学生是心领神会的。关键是充满激情的朗诵导入,一上来就奠定了诗歌的中对鲁迅的那中景仰、崇敬的基调,下面再讲臧克家如何赞颂鲁迅就自然多了。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情境。
第二步,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教师朗读中的感情倾向。之后学生齐读。提出思考题:
1、把《有的人》前四节中八处“有的人”具体化,试改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2、以上这八种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3、这两种人共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学生讨论,明确:
1、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2、一种是有益于人民的人,一种是危害人民的人。
3、对人民的态度不同;对功名、荣誉的追求不同;对生命的意义的观念不同。
这三个问题可以很容易的解决。
学生齐读最后三节。提出思考题:后三节可以不写吗?
学生能很快反应:不行。后三节是写这两种人的结局。正以为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截然不同,因此人民就会有不同的回报。后三节,诗人在对生死、荣辱、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歌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因为它揭示规律,使人明理,因此诗的容量增大了。
再思考重点句的意思:
谁愿意做野草?你怎麽知道?他为什麽愿意做野草?
鲁迅愿意做野草。从他写的散文诗集《野草》的《题辞》中可以知道。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的含义是什麽?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名字很快被人民忘却,被人民唾弃。“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的精神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里。(野草暗指鲁迅)
思考:你从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中悟出一个什麽道理?
学生总结:热爱人民的人流芳百世,鱼肉人民的人遗臭万年。
然后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的感情。提问:如果让你来读这首诗歌,你认为应该怎样表达语气?提示:每小节上两句和下两句之间形成怎样的特点?
学生马上反应:对比。前一个问题迎刃而解。一生回答:我认为对前一种人,要表达出对他的憎恨和鄙视,后一种人,就是像鲁迅那样的人,应表达出崇敬、热爱。
再问,从副标题来看,本诗的写作目的在于赞颂还是在于批判。
学生明确:是赞颂。所以朗读时赞颂之情应更显着。
这样,我就以此为要求让学生朗读。请每组推荐一名朗读较好的学生参加朗读比赛。每一人读完请其他同学评点。要求做到:1、每一节诗都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两个方面的形象更鲜明,把正面衬托得更高。两种人对人民态度的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的不同人生观,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读得时候,要有明显的语气差别。2、读出反复的修辞所形成的磅礴的气势。
目标明确之后,学生能在朗读和听读中掌握诗歌的特点:
一,这首诗歌的写作手法是对比和反复。对比使两者形象更加鲜明,反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节奏感,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气势。
二、学生知道了诗人写作的目的。感受到诗歌形象的鲜明,领会到诗人强烈的爱憎,了解了诗歌的主题。
评点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欣赏和体悟,能准确到位地指出朗读的同学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使下一位朗读的同学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读得更到位。最后,教师评点,再次范读,并要求学生跟读。这时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已不在刚开始的层面上。很动情地把气氛推向高潮。
教师作总结: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反动阶级,深刻地揭露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反动统治者必将被人民唾弃的真理。其实,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不只被唾弃,而是遗臭万年。
最后做一点延伸阅读《野草》《自嘲》要求思考:通过你读过的鲁迅作品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你能对鲁发表一点你自己的看法么?可以评论他做人的品质,也可以从文学角度进行评点。
布置作业:选择鲁迅或臧克家做一点研究性学习,写成一篇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