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4 12:25:13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旅夜书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他们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个性化阅读,并能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诗歌语言,走进诗歌意境,聆听诗人心声,感悟诗人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与伟大抱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通过把握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意境来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

难点:在阅读和训练中提升鉴赏能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

二、解题

羁旅行役诗。

--所谓“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

旅夜书怀——寄居他乡抒发情感

三、赏析全诗

1.首联和颔联

初读诗歌,前两联中有哪些意象?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有何特点?

细草 微风 岸 危樯 孤舟

星 平野 月 大江

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

首联的“独夜舟”可以直接感受到今夜诗人内心的孤寂凄苦之情。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颔联呈现出画面是雄浑开阔了,而这里的雄浑开阔正好反衬危樯孤舟的孤寂和渺小。而陪伴自己的恰是这只破旧的小船。

——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意境,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孤苦无依,茫然凄苦之感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历来被称世人称道。那这句诗文中用得好的字是?

“垂”“涌”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星垂平野阔”,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

——“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而“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雄浑阔大)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漂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①以乐景写哀情;

②动静结合的动态美。

3.赏析颈联

字面上看“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杜甫确实是享有诗名,当年杜甫以三篇《大礼赋》进献唐玄宗,颇得赏识,一时名声大噪,这对于一向标榜“诗是吾家事”的杜甫来说,肯定是值得自豪的。他后来也作诗回忆“一日声煊赫”“文彩动人生”的往事。但这并不是他平生所求。杜甫自负有匡世济民之才,意图“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见他真正在乎的,不是诗名,而是功名。

杜甫当时确已老迈,且多病缠身。他以五十多岁的白头老人的身躯,穿着狭窄的军衣,与那些对他“当面输心背面笑”的少年幕僚们周旋,其势落魄的。但这真的是他“休”的原因吗?

根据他离开成都之前的处境。杜甫是不服老的,也是不辞病的,但他却不能忍受人们以“老”、“病”为由排斥他、轻贱他。

他想到此异常愤慨,用了一个“应”字,但语气是反问的,意谓“我的官职想必该是因为老病而休吧!”好像在回击那些排斥他的人。他更是要说给那些执政者听的,正是他使自己久陷穷途坎坷之中,销尽了本可有为的青春,蹉跎了本该充实的日子,黯淡了本该灿烂的岁月,竟使自不惑之年还在漂泊,居无定所,一事无成,可怜他青云之志不得达成,报国之心不得实现,如今只能漂泊江中,天下之大,竟没有容身之地。

颈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孤寂迷惘,凄苦无助,愤激不平,渺小无奈,这样的感情给人一种悲凉深沉之感。

4.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天地一沙鸥:(找特点:每一类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借沙鸥来自况,抒发自己心中那种渺小,孤寂,迷惘之情。

5.艺术特色。

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

②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细节质疑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抒情方式

2.反衬手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简介:

1.见注释

2.诗人早在登上去蜀孤舟之时,就写诗诉说自己的心境:“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去蜀》)心感万事俱老,料到残生将在漂泊中消逝。

二.赏析诗句: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 ……此处隐藏4707个字……p>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初步掌握欣赏写景诗的方法,建立初步的鉴赏能力。

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写景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写景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相结合,讨论、讲析相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杜甫被推崇为世界文化名人。他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被后人所推崇,忧国爱民的思想内容为后人所敬仰。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细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磅礴,杜甫展现给我们的是多样的精彩。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歌有……(学生七嘴八舌背诵)。下面,让我们从《春夜喜雨》忆起,回顾杜甫留给世人的一首首佳作(春夜喜雨、春望、望岳、前出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蜀相、绝句、江南逢李龟年、戏为六绝句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的又一首律诗《旅夜书怀》。

二、自读课文(一读)

首先,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诗歌注解,正音正义,初步感知内容。

三、教师引导(背景)

公元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不知这一生的飘泊何时是了。

在一个微风习习的月夜,一叶扁舟孤零零地停在长满小草的岸边,从船上向四周望去,原野是那样广阔;再看月光下的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诗人想到自己一生的经历,不禁心潮澎湃。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得以施展,年过半百却还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想想自己究竟像个什么?不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嘛。

四、(教师范读)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背景听老师朗读这首诗歌,仔细体会诗人的沉郁心情。

五、教师引导(诵读技巧)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写得沉郁孤伤,前两联写旅夜风景,情在景中,要读出此中情味。第一联渲染出孤寂的氛围,宜读得轻而稍缓;第二联描绘大自然苍茫壮阔的气势,宜读得更缓一些,顿挫更分明一些,声调提上来一些;第三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后半生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读得时候要将感情色彩带进去,要读出压抑感;末联语调平和下来,语速减缓,“天地”之后稍顿,然后平平地送出“一沙鸥”三字,读出“余音绕梁”的效果,让听者展开联想,感受作者的孤独伤感乃至悲愤。前三联节拍为二二一式,末联则是二一二式。

六、学生再读(二读)

请大家根据诵读提示再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更读出沉郁的意蕴。

找两个学生来读,进行简单评价。

下面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首诗歌,直至背诵下来。学生齐背。

七、学生鉴赏研究(独立鉴赏)

读好诗,如品槟榔,初时味涩,反复咀嚼,方能品出其中妙处。

下面,请同学们独立鉴赏这首诗歌,主动思考,找出问题并记录下来。

八、小组讨论(自问自解)

以前后桌四人或六人为一学习小组,互相提问,互相释疑。本小组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一会提交全班交流。

九、全班交流(提出疑问)

一个组一个组提出疑问,由其他同学解决,仍不能解决的教师引导着释疑。

1、本诗写于旅途之夜,哪些词可明显地看出他的孤单寂寞?

参考解说:“细”、“微”、“危”、“独”、 “飘”、“一”等字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孤单与寂寞。

2、分析首联中“细草”和“孤舟”两个意象的作用。

答:这两个意象表现了诗人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颔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反其意而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为什么不说呢?那是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

参考解说:人在心情不好时,会把话倒过来说。作者此时处境艰难,落魄失意(看了注解就知道),就用反话自嘲,而且也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特别是后半句)。

4、、这首诗体现作者沉郁雄浑风格的代表性诗句是哪句?这句话是不是把作者此时的孤寂心情抛开了?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解说:代表性的一句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句并没有抛开作者的孤寂心情。出句写天地之广大,星垂,而使平野更加开阔。对句以江流暗示岁月的流逝。月涌,更显大江流动,天地虽大,诗人不过是其间的一只沙鸥而已,这境况又何等凄凉;更何况岁月不停流逝,此时诗人已到垂暮之年,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在这苍茫的背景下,诗人的出现就显得更加的渺小与孤寂。可见,这两句虽是体现作者沉郁雄浑风格的写景描写,却又寄托了诗人的身世凄凉之感。

十、学生品读(三读)

境界全出之时,亦是茅塞顿开之刻。请同学们再来品读这首诗歌,回味诗中的思想、感情以及沉郁雄浑的意境。

十一、评诗(老师总结整首诗)

参考解说:《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走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一叶扁舟的渺小与微弱,舟中人的孤单凄凉,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