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教案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言文》教案1一、复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解释;
2、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
4、完成拓展练习。
二、复习重、难点
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解释;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三、知识点回顾
⑴整体感知
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⑵特殊句式
省略句:(子猷)掷(于)地云__ (子猷)语时了不悲___便径入坐(于)灵床上
倒装句:“何以都不闻消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都不闻消息”
⑶古今异义
何以都不闻消息(古义:总,竟_今义:全,完全)
语时了不悲(古义:完全_今义:常做语气助词)
因恸绝良久(古义:于是__今义:常表原因)
⑷文章结构:
选材精当文章用两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征。本文主要表现的是子猷和子敬之间深厚的兄弟之情,从这个中心出发,选择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两人同时得病后,子敬先亡,子猷的悲痛之情郁积心中,无法发之于外;二是子猷奔丧时,睹琴思人,哀伤过度,不久去世。
构思奇特,语言简洁
子猷的反常行为表现内心极度悲伤,前后形成强烈对比,全文寥寥数十字,却把事情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四、知识检测
㈠重点生字、词义
1.给下列字注音。
猷:_____笃:___了不悲:_____舆:____恸:______
2.解释文中重点的字词。
俱:__________ _而:__________ _何以:__________ _索:________ _素:____________
径:________ ___既:__________ _掷:__________恸:___________绝:_____________
3.用“/”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因恸绝良久_____
②月余亦卒___
③子敬素好琴____
④便径入坐灵床上
⑤便索舆来奔丧_____
⑥此已丧矣__________
⑦何以都不闻消息__
㈡常考句子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绝”解释相同的是(____ )
A.赶尽杀绝B.悲痛欲绝C.绝无此意D.美妙绝伦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良”相同的是( )
A.除暴安良B.用心良苦C.消化不良D.良莠不齐
6.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_此已丧矣。
②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④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7.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并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_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子猷先“了不悲”“都不哭”,后又“恸绝良久”,这是为什么呢_请简答。
13.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4.《世说新语》的作者善于以小见大,通过描写生活细节来刻画人物的个性。试举例分析《人琴俱亡》这篇文章是如何运用细节来刻画王子猷这个人物的独特个性的。
15.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_
五、课外对比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王子猷
①居山阴
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
③《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④,时戴在剡
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
②山阴:旧县名,在今浙江绍兴市。
③左思: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
④戴安道:即戴逵,西晋人,博学多能,擅长音乐、书画和佛像雕刻,性高洁,终生隐居不仕。
⑤剡(shàn):剡县,即今浙江嵊县。
16.解释加点的词语。
(1)四望皎然(_______ )
(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_________ )
17.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处隐藏39437个字……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板书:死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出示【课件4】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书戴嵩画牛》。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关于“知音”的一段佳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齐读课题。
2.释题:“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书”,是写的意思。“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3.了解戴嵩,出示【课件6】
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课件7】《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
⑵这幅画上是什么?
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掉”的古今异义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板书:戴嵩《牛》)
出示课文大意:【课件8】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 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
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他非常喜欢书画,收藏了很多。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
(板书:杜处士好锦囊玉轴)
从什么地方看出杜处士很喜欢这幅画?——“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从这具体的做法看出杜处士对《斗牛图》“尤所爱”。
⑵这幅画上是什么?
画上是斗牛。
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吧?
可能一般人都这么认为。但有人指出了画面的错误之处。谁这么大胆?
一位牧童!
戴嵩的画错在哪儿?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观察得最多的人才最了解真实的情况。
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板书:牧童笑掉尾而斗)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勤于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后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